大學讀書會#17:【經濟】全球化矛盾:教科書沒有提及的全球化問題


「全球化矛盾」的圖片搜尋結果

在開始之前,這是一本講述全球化潛在問題的書,本書點破了全球化在全球廣泛施行下的矛盾,提供了比大學大部分教科書所講解要來的深入許多的答案。

在商管、社會科學相關的科系裡,經濟,特別是個體經濟是理解跨國交易、比較利益的基本概念,也就是依照比較利益,跨國交易必然使交易國之間彼此受惠,而課稅則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損失。

而本書作者,從另一個角度切入這個問題。19世紀的全球化自由貿易倚賴的是大國的武力。以大國的武力作為基礎,藉著先進國家的政府擔任強制執行者,以及部署在全球的軍事力量,替全球化做支撐,並降低跨國貿易、借貸等等的風險。

本書的主要論述跟據之一,即是自由貿易本身並不是一個自然生成的秩序,市場本身需要一個第三方,通常是政府,扮演維持秩序的角色。並引用了相關數據,檢視政府大小與經濟開放度之間的統計相關性,發現兩者呈現正相關,得出的其中一種解釋是,一國暴露於國際貿易的程度越大,政府也需要跟著擴張,市場與政府是一體兩面,彼此互補。

全球化本身存在的矛盾
重分配問題
經濟學也探討過名為外部成本的例外狀況,所有的交易、雇用、貿易關係都存在外部成本,除非將外部成本完全內化,否則無法計算真正的貿易利益。

全球貿易所帶來的所得重分配,也就是由於貿易的開放,部分的經濟利益由國內的部分群體轉向另一個部分群體,容易導致國內的非技術性勞工,帶來長期而難以彌補的所得損失。根據作者計算,在深度全球化的狀況下,因為貿易所帶來新增的1美元利益,會帶來50美元的重分配。

也就是假使一個國家,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達成進一步的全球化,國家因此獲得了1萬元的經濟利益增加,很有可能就有50萬元的利益,從弱勢族群被轉移到高階菁因份子手中。

金融全球化
金融的完全全球化更是一場災難,國際的熱錢大量流竄在不同國家,並非為了達成不同國家所需的資本分配,而是炒高當地資產價格,再進一步掏空,剝奪經濟利益。國際金融從景氣轉差,迫切需要資本的國家抽出資產,在晴天借傘,雨天收傘,最後受苦的則是當地的經濟。

不難理解為何大多數知識分子都支持全球化,而多數的弱勢族群反之,全球化的過程中,受到最大益處的是具有資本或高階人才,而缺乏這方面技能的弱勢族群則容易成為全球化的受害者。

受益於未完全全球化的發展案例:東亞奇蹟
在臺灣等亞洲四小龍還沒有成功發展前,國際盛行名為依賴理論的發展理論。根據理論,全球供應鏈當中,具有工業化的核心國,以及大宗產品的生產國。

在本書引用的論點中,工業化的核心國具有受過高等教育與具備足夠技術的人力資本,還有足夠完全的制度可以吸收其他國家的新技術。

而工業化的核心國與大宗商品生產國具有國際地位的分界。由於大宗商品國的跨國比較利益是輸出原物料,例如石油、農產品,缺乏多元發展的誘因,導致製造業被壓縮。在如此的前提下,缺乏技術累積,生育數降低遲緩,人口素質未提高,難以擠身國際供應鏈的更高地位。

東亞奇蹟則在某程度上提供另一個發展可能,東亞的國家施行保護主義針對重要部門與幼稚產業進行保護,讓新生的戰略產業避免競爭,同時鼓勵出口,如臺灣的半導體產業。

雖然保護主義在大多數情況下表現很糟,但在特定情境下,培植重要的戰略產業以獲得國際競爭力,是開發中國家的發展可能,包含中國大陸在內,都走過這一段路,透過保護與成功的技術轉移,培植國家競爭力。

市場與政府誰優先
針對全球化在各方面的矛盾,作者認為完全而均質的超全球化不可能達成。最好的方式是市場必須遷入治理體系,重新正視每個國家必須要有自身的發展目標與各自的總體經濟政策,而非讓市場壓迫國家主權。在必要的時候,需要建構在全球層面的個別國家退出機制,為了達成其他國內的公共性目標,可以有限度的退出全球規則。

而先進國家也無權將自身的制度強加在其他國家之上,國際制度應該扮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接合,銜接彼此主權間的互動,而非凌駕國家主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0816】反正我很閒,念念書的概念 【中國人的性格】

反正我很閒,所以念念書的概念 這本書有點年紀了 簡言之是探討中國人的性格的專書,是當年中研院所出版,前前後後還出了幾個版本,雖然有點年紀,有些資訊可能會隨著時間過去被更改,不過不失這本書的啟發性。乍看之下這本書很接近心理學,但實際上更接近所謂的文化學。 書本形式是類似論文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