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書會#16:【文化】信任:社會德行與經濟繁榮


「信任 福山」的圖片搜尋結果
在開始之前,這是一本探討社會與文化中,成員之間彼此信任的程度如何影響在地企業跟經濟發展的書。從書中內容,可以重新對比到臺灣的華航罷工爭議、川普的民粹言論、以及亞洲的經濟發展,解釋管理學中沒有充分知覺或輕忽的盲點。

在開始之前,大家可以先進行思考,為何我們從小被知會與了解的是臺灣多數都是中小企業、代工業,而且缺乏自己的國際品牌?原因是因為臺灣不善經營? 還是臺灣技術能力不足? 抑或是每個答案都不完全?

社會資本,是一個聯繫文化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概念,當社會中的成員彼此信任,可以降低合作的成本,提供適合大型國際企業生長的良好環境。

當企業之間彼此信任,上下游廠商就不會彼此堤防,也不會因為稍微便宜的定價就轉換合作對象及供應商,企業之間更願意彼此交流資訊、發展長期合作而非追求短期的利潤。

普遍大多數企業的初創,都是由家族企業開始,由創始人跟親朋好友一同創立,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從中小企業走向更大規模,對人力、資金、現代化管理的需求增多,勢必會迫使企業與外界合作,以求進一步進行融資與制度化,管理越發成長的企業,然而對比南韓與日本等國,臺灣的中小企業比例明顯相對高出許多,並且缺乏國際品牌企業。

書中列舉了中國大陸與臺灣、韓國對比日本、德國與美國,分別說明了前者缺乏普遍的社會互信,以及後者這方面的優勢如何創造了大型品牌企業。

臺灣與中國大陸
兩岸共享了所謂中華文化的價值觀,這可以部份參考之前所撰寫的大學讀書會#09:【文化】中國人的性格,在文化上,儒家文化自小教導的孝道觀念,尤以百善孝為先,灌輸了家庭成員對於家庭擁有極高的道德義務,在所有參與的社會群體中,家庭應該被擺在第一位。

這有許多原因,包含了歷史當中中國朝代政府多半較為反覆無常,任意徵用取用普通平民的資源,與歐洲等封建制度當中,莊園主人及農民達成普遍權利義務共識的狀況不同,導致中國家庭成為對外的唯一避風港,強化了家庭成員間的聯繫,但這也帶來成員不易跨出家庭,加入更大規模、非血親基礎的社交。

以血親關係為基礎的臺灣家族企業,舉例HTC,普遍有幾個特質。
1.     因為不信任外人,最高領導人權力一把抓,同時有許多主管要直接向他匯報,沒有成功建立充分授權給下層的科層式組織。
2.     高級主管高比例是最高領導人的親朋好友。
3.     最高指導人高比例是創辦人的直系後代。
而這樣的家族企業,由於家族內部的信任過強,不信任外人,導致在經營上會有幾項瓶頸。
1.     傳承難以確保,導致普遍存續時間短,創辦人交接給下一代時,由於下一代的興趣、能力未必適切,導致容易在傳承後持續衰弱。
2.     創辦人死後,後代可能因為分遺產,導致企業的所有權分散。
3.     不信任外人,不給予外人過高權利,也不希望放棄或減少家族所有權的情況下,家族企業難以真正制度化或股票化,即使上市,持股都還是高比例聚集在血親成員手中。

在家族企業難以成長為大規模企業,並引進新型態管理制度的情形下,多半都是政府出面扶植,對戰略性工業進行補貼,例如臺灣在20世紀主導的幾次經濟轉型。這樣的結果,最後普遍是兩頭重中間輕的產業,也就是具備超大型的國營企業及大量的中小企業,但缺乏中間的品牌跟國際企業。

然而,作者也提出家族企業並非完全沒有好處,家族企業在決策上效率高,且具有高度活力,適合勞力密集的產業,例如紡織業。然而資本密集的產業多半涉及到大量的專業分工跟制度化,需要具有大規模才能運營,反而是臺灣企業的罩門。

韓國:
在早期年代,韓國政府就鼓勵超大型企業集團,政府也擁有銀行,對這些集團直接引導資金做融資補助。但細究可發現這些大企業集中在極少數的財閥,其實南韓的大企業骨子裡都還是家族企業,高級主管都有血親關係。

但不同於臺灣及中國大陸由子女均分的繼承制度,韓國的長子繼承至少一半以上的財產,在創辦人死後,企業所有權不易分散。同時雖然韓國在各方面也遵守儒家文化,但家庭之外,韓國還有許多的中間層組織讓成員參與,包含宗親會、學閥、袍澤等等,提供了社交管道,分享了家庭之外的忠誠與信任。

日本:企業制度
日本傳統具有所謂的終身雇用制,企業與勞工之間分享了緊密的聯繫關係。在日本,上司常作為所謂的大家長存在,不僅僅出席員工的婚喪喜慶,當員工在外遭遇困難需要幫助,上司也會出面排解與幫忙。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烏龍派出所及其他日本動畫,兩津與所長的關係,包含了下班後喝酒、生日祝賀等等,在臺灣的企業幾乎不存在。臺灣的勞方與管理層的關係更為緊張,可以說是工作場合外就是陌生人,極少有深厚私交。而在日本,管理層與員工的私交普遍存在,紅利等也多半是直接發給公司內的部門供分配,而不是給單一的個人,具有高度的團體意識。

日本也有所謂的養子制度,在第二代懶散、不務正業的情況下,日本可以透過養子避免傳承的弊病。日本的長子繼承也是長子一人繼承所有財產,在創辦人死後,持有權不會分散,結合兩者,大型企業更不容易在傳承間衰微與流失。

管理學界出名的豐田式生產,又稱為精簡式生產(lean production),曾撼動管理學界,其中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賦予員工可以停止整個生產線的權利。這個發源於日本的生產模式,也相映了當地對員工的高度信任與賦權。

在日本這樣具有高度社交連結性,彼此互信高的社會,高度群體團結,彼此合作的成本低,造就了大型的企業集團網絡彼此合作,雖然小企業的比例並不低,但大企業佔有極高的技術創新比例,也帶來高比重的生產力成長,拉高國家競爭力。

德國:學徒文化
德國企業文化中,勞工作為利害關係人,可以參與共同決策,勞資關係較為和諧。在德國孩童十歲左右,德國較為封閉的升學制度上就要求孩童選擇走技職或式高等教育,很早就需要決定未來目標,但要幸虧這樣的封閉性,在臺灣,從事技職的人在職場或是社會會遭遇不公同的對待,被認為是在讀書上相對弱勢的族群,但德國的技職工匠不會認為自己次人一等,由於在很小就做決定,並不是由考試制度的分數做抉擇,反而認為技職的選擇帶有是很高的榮譽。

除了技職從業者本身對職業帶有的榮譽,德國的學徒制由公司負擔大量的訓練義務,公司普遍需要對學徒負完善的訓練責任,否則會被業界認為這公司並不合格。學徒制的學徒與公司之間彼此負擔高度的義務責任,建立互信關係。

德國的藍領高層也跟其他國家不同,需要負擔一定的管理義務,而非交由白領,德國的白領比例較其他國家低落。這樣的管理關係,也讓德國的管理者與勞工之間距離更近而平等。

美國:宗教信仰
美國時常被冠上個人主義的刻板印象,作者則不這麼認為,指出美國在社群導向上,跟日本及德國有高度的相似性。美國雖然瀰漫爭取個人權利的個人主義,但更可以看到青年熱衷於參與兄弟會、教會等中間性的組織。

有許多研究證明,美國其實是高度宗教認同的國家,教會在美國扮演重要的角色。作者認為,美國是一個兼具社群導向與個人主義的國家,而主要是電視媒體塑造了反政府與個人主義的聯想關係,但美國並不排斥社群組織。教會在美國甚至負擔了聯合教友援助社區弱勢還有其他互助行為。相比於華人社會,在很多社團參與上,美國人更為熱衷。

但個人主義的持續膨脹,確實也對社群造成負面影響,根據書中引用的統計,美國人上禮拜的次數越來越少、獅子會與兄弟會的成員也逐漸降低。相較之下,增加了為自身利益服務的遊說跟壓力團體、節節升高的犯罪率。在勞資關係當中,雇主越來越不願意為離職勞工寫推薦信,反映了勞資關係也一同惡化。

德國、日本的經濟表現下降,也對學徒制及終身雇用制造成了不小的壓力,時至今日,日本也已經有許多企業放棄了終身雇用制。在提出美、日、德社會資本豐裕的同時,作者對於各國經濟表現不如預期所表達的擔憂,也在這本書成書23年後應驗。

結語:
這本書是我很推薦的一本書,作者也是社會學及文化學,世界知名的學者。在與校內企管本系師長的課程中,很少接收到有關文化的知識,雖然需要考慮文化本身具有高度複雜性,且爭議性很高,也很敏感,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可以擴充自身的管理視野。

回到臺灣,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年發生的勞資之間的對立,反映的是社會群體之間的緊張關係,例如【時事】普悠瑪事件,臺灣人必須清楚自己要什麼之中,我所分析的普悠瑪事件,可以看出資方是否願意為勞工著想並承擔責任,高度影響勞工對於公司的信任關係,當信任度低,我們就越發被逼回家庭這個避風港,讓整個臺灣的社會資本不易累積。

HTC的衰弱,以及台積電等企業高度仰賴最高領導人的權力制度,也高度符合本書的描述。文化,是一個重要的管理課題,它不能決定所有議題,但每間公司,都必然建立在文化之上發展,而在社會資本豐裕的國家,不需要高度倚賴法律或制度關係,彼此就能夠互相信任合作,發展出高效能、具競爭力的企業,這也是未來,我與讀者們可以一同探討的議題。

大學讀書會#15:【商管】客評經濟的力量,在網路時代的企業主如何擁抱負評?


「客評經濟的力量」的圖片搜尋結果
在開始之前,這是一本描述客戶評論機制對於商業影響的書。在資訊傳播越發蓬勃的時代,對於企業主來說,來自客戶的評論時而讓人感到困擾,卻不得不關注與管理,然而擁抱負評或許可以成為顛覆思維的契機。

本書的內容圍繞在幾個商業個案與評論機制的運作之上,大概可以切成四個部分,誰在撰寫評論、評論如何影響業績、事後對評論的處理以及如何讓顧客給予好評。

客評生態系:評論平台如何影響業績
肇因於評論者只算是客戶的少數,加上負面觀感顧客由於在負面消費體驗後,希望獲得某種形式的心理補償,較容易在評論網站上撰寫評論,造成許多企業主厭惡惡評者。

評論平台也有對業主進行勒索的情況,包含要求業主支付或贊助平臺,平臺就會「協助改善」對店家的評論,替業主進行負面評論的篩選。除此之外,也有評論造假業務的出現,提供協助業主對競爭對手進行造假的負面評論,或是找出遞交惡評者,以訴諸法律途徑為要脅,要求對方刪除惡評。

由以上幾點可看出,網路上所流傳對店家的評價,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生態系本生的操弄,而不完全倚賴透明化的市場機制。雖然借助網路,店家的資訊多半更加透明化,但也有消費者遭受誘導的可能與弊端。

擁抱評論:讓它成為你的利器
依據作者的案例,面對評論本身,不同的心態與出發點,讓業者在終點有非常不同的結果。評論本身可以成為業者的利器

1.     找出負評的原因:藉著閱讀對自身店家的評論,業主可從中找出對店家經營的有用建議,抓出可以改善的部分與自身的競爭優勢。

2.     蒐集競爭情資:評論本身就是重要的外部參考資料,針對競爭對手的研究可以提供競爭資料的參考。而特別當一些店家擁有許多負評,然而消費人潮依舊絡繹不絕時,店家有可能滿足了當地所缺乏的剛性需求。例如一個郊區開滿了速食店、油膩的餐飲連鎖時,一間生機餐廳即使服務不周、餐點亨調差,造成網路負評不斷,仍可以吸引大批人潮消費,只因方圓數公里沒有適合的替代品。

3.     部分負評是有益的:根據書中內容,英國Reevoo軟體公司曾進行過研究,發現消費者會在網路主動搜尋「負面評價」,在企業的產品網頁上,最受歡迎的其實是對店家的負評。當消費者看到某間店家同時擁有正負面評價時,比起僅有正評,消費者會感到更容易信賴。而在評論者的抱怨並沒有提到消費破局跟抱怨的問題不嚴重的情形下,負評甚至會刺激銷售量。

4.     將評論網站的企業頁面視為自身網站的延伸,同時也將評論網站的內容導入企業網站:評論網站的頁面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推廣管道,透過直接的資訊傳達吸引消費者。將評論網站的評論內容快速導入到自身的企業網站,也可以避免消費者再去查詢評價,從網站中流出。

5.     不對負評置之不理:根據書中研究,面對負評,完全置之不理是最糟的情況,即便是跟客戶在留言上針鋒相對,也比完全不理會負評要來的有利。甚至有餐廳刻意將網路上的負評印成員工穿著的T-shirt,作為對評論的調侃,反而獲得好評。

讓我們舉一個最近的臺灣案例,是一個1/31號,公視的抽獎分享,恰好抽到了一則謾罵公視的留言,這個抽獎文獲得了500多則的留言,4000多次的分享。如果僅僅只是普通的抽獎佈告文,肯定不可能有如此多的分享。在效果上,負評本身更容易傳播,在獲取曝光上,反而比砸錢還要來的快許多。

貼文連結
結語:
這本書是少數針對數位時代下的評論機制所著的專書,不過本書仍舊存在一些缺點,主要是論述重點不夠聚焦,在描述上缺乏顯著的立場,選用案例被分割在不同章節後,讓人抓不出重點,除此之外,也會出現與標題不符或缺乏結論的斷句與結尾。

總體而言,這本書依然不失為一本對管理有益處與幫助的書,但除了對負評的反轉以及些許對於評論心態的指引外,較少思維上的啟發,算是小推的一本書。

大學讀書會#14:【商管】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



「藍海策略」的圖片搜尋結果
在開始之前,這是一本在商管界暢銷超過十年,觀念經過時間的沉澱,依然歷久彌新,值得參考的書。在商管科系,學生時常被教育如何運用模型分析與競爭者之間的競爭面向,針對模型提出競爭策略。而對於差異化策略,往往提供了相對少的系統跟步驟教導公司如何找出跟競爭者不同的價值定位,避開廝殺的紅海,而藍海策略這本書提供了我們不同於競爭的思考模式。

接續在80/20法則之後,這是一本比它理論更完整,收集資料與驗證更嚴謹的書,兩者的思維可以互補,讓商業思維更完整。

讓我們先從什麼是藍海談起

藍海策略-創新為導向的策略邏輯
如果說紅海是以競爭,如何打敗對手獲取產業內的更大利益及更大的市場份額為導向,藍海策略就是以創造新的顧客需求與價值主張,達到顧客與企業的雙贏。在獲取價值創新的同時,企業本身的成本結構降低,顧客獲得的價值提升,就是所謂的藍海市場。

要找到自身產業的藍海,需要先根據現有的競爭結構畫出所謂的價值曲線。

步驟一:思考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舉例電影的話,會有劇本、演員的演技、演員知名度、影片種類(恐怖片、喜劇等)、上映前各平台的廣告

步驟二:根據自身公司在各大面向上個別打出分數,並將分數由一條線連接起來。

步驟三:用與步驟二相同的方法,描繪競爭對手的價值曲線。

步驟四:開始思考,如果要跳脫競爭的窠臼,應該如何調整價值曲線。

面對如何調整價值曲線,要詢問四個關鍵問題,這邊以我們最常見的社群經營做舉例。
1.     哪些競爭元素應該被「消除」:抽獎是一個粉絲團衝人氣的常用手段,不過在越來越多人跟進之後,開始出現專業的抽獎手,本身不會消費,也很難透過這些人的分享帶來效益,抽獎這種行銷模式,投資帶來的效益似乎越來越少,價值日漸流失,或許就應該被消除掉。
2.     哪些因素應「降低」到遠低於業界標準:例如以學生社團跟校內短期活動作思考,現在粉絲團的營運已經符合紅海的定義,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投注大量時間經營,包含製作素材、思考文案、抽獎,符不符合自身社團或活動的需求。
3.      哪些因素應「提升」到遠高於業界標準:粉絲團可以鎖定核心的消費客群或小眾,貼文素材聚焦鞏固核心的忠實用戶,強化粉絲團黏性。
4.     哪些未提供的因素,應該被「創造」出來:例如去年左右才開始廣泛出現的留言用私訓方式給資料或懶人包的行銷模式就是一個案例。運用社群焦慮讓用戶有「身邊的朋友已經擁有自己不知道的資訊」做為誘因,讓臉書用戶群起跟風的行銷手法,可以帶來顯著的流量。

執行:航向市場的藍海
1.     重建市場邊界:尋找產業的市場邊界,尋找產業之外的天地。
2.     聚焦願景:將新策略聚焦在明確又一貫的策略方針,並忽略不重要的數字。這部分細節可以參考先前撰寫過<>所描寫的成長引擎,我認為那本書的內容細節要來的更完整。
3.     探索非顧客群:將目光移開現有產品的顧客,放在未使用的非顧客群,找到這些非顧客群的共通性並滿足需求。
4.     建構正確的策略次序,穩固可行性:逐步確立消費者新產品消費者的效益是否具有足夠的說服力,並探討售價是否可以符合這些消費者的負擔能力。確立價格後,設定可供獲利的目標成本,這邊要注意成本是由定價所決定,先行定價之後,針對成本中不必要的花費進行精簡與刪除,聚焦在核心價值上,最終還要思考業務構想會碰到的阻力,例如公司內部的角力與政治問題,有可能新產品或服務會被認為影響到部分部門的核心功能,導致來自組織內部的抵制。

案例:漫威電影宇宙
這邊提一下針對這本書我思考後,所得出的書本未描寫的案例,是我個人的觀點。

無可否認的是,MCU是這十年來,在電影產業掀起的颶風,除了電影本身之外,還包含巡迴展覽、周邊商品、商品化授權等等的營收。無論喜不喜歡電影的風格,漫威在電影產業的成功,確實有它獨到之處。

用藍海策略來分析的話,針對它的價值曲線,我們可以找到幾個探討面向

1.     主角使用二線演員:電影產業高度倚賴高知名度的明星,大陸還針對明星的高片酬進行限制。往往明星的片酬就是電影總製作費的2~3成左右,然而MCU在主角的選角,都是使用知名度不高的二線演員。其中小勞勃道尼在拍攝第一部鋼鐵人時,片酬僅僅只有50萬美金,而整部電影的製作費高達1.4億美金。在價值曲線上,我們可以看到MCU選用演員,符合「降低」的行動架構。

2.     聚焦在劇情的連貫性-宇宙觀:許多人把DC跟漫威的比較放在所謂的大拜拜電影,也就是正義聯盟跟復仇者聯盟這類很多角色聚集的電影。但深入後我認為核心在於漫威將不同電影的連貫性串聯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成功元素。漫威在劇情設計上,深入描寫了角色在不同電影之間的成長與變化,同時運用了彩蛋的功能,將前一部電影與後一部電影串接。經過我自己重新清點,漫威的彩蛋多是下一部電影的提要,除了替下一部電影打廣告之外,也營造了期待感跟提高觀眾的黏性。而試圖採用相同方針的DC目前則沒有做到這點。這部分可以看成價值曲線的「提升」

3.     跟進的競爭對手:在漫威開創這種宇宙模式後,可以看到不少其他片商也想跟進,例如華納的怪獸宇宙以及厲陰宅宇宙等等相繼模仿。變相證明了漫威確實用了獨特的方式,在類型電影中開創了新的藍海。也做到了藍海中的「發掘非顧客群」,將漫改電影從主流的粉絲與兒少族群,推往廣泛的大眾族群。甚至黑豹電影也成為第一部成功獲取如此多黑人族群支持的電影。

結語:
如同最開始所述,這本書的論述結構相對嚴謹,值得閱讀並套用在現今案例。在管理上,如何有系統地思索跟跳出競爭邏輯的迴圈會是需要越來越嚴肅面對的問題,在這邊再推薦大家微權力這本書,根據這本書,比起更早的年代,我們認知中的大企業越來越常更替,並在競爭中落敗。在兩年之前看微權力這本書的時候,完全沒有想過FB也有從社群龍頭落到當下如此衰微的時候。相信即使現在的搜尋引擎龍頭還是Google,或許過個5年,又是一番氣象。

在競爭不管用,時代流速加快之時,如何價值創新並持續有效運用手中的資源作突破,已經是當務之急,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如果有想法也歡迎在下方跟我分享,讓我一同學習。

大學讀書會#13:【社會】伊斯蘭化的歐洲:當代歐洲社會與伊斯蘭教的衝突


「伊斯蘭化的歐洲」的圖片搜尋結果

在開始之前,這是一本由日本記者撰寫,描述在當代歐洲發生的族群衝突的書。

移民是一個在21世紀漸趨嚴重的大議題,根基於文化、族裔、宗教的衝突在檯面下也從不止息。作者用類似報導的方式記錄了在歐洲,特別是法國發生的衝突脈絡,而從歐洲的經驗,我們也可以反思在臺灣歷史與當代發生的相似情境。

讓我們先從恐怖主義談起

本土化恐怖主義的興起
在前兩個章節,作者講述了幾個真實案例,在歐洲土生土長的穆斯林女性接受伊斯蘭恐怖組織的招募,逃家前往敘利亞等地為恐怖組織服務甚至結婚。不同於電影對伊斯蘭塑造的印象,在發生之前,這些女性都是家庭與社會裡的模範,擁有理想與愛心。與我們身邊的同學沒有什麼不同。

在陸續介紹了幾個案例後,作者接續提出了幾項數據與報告,伊斯蘭國開始反常的招募女性,而針對男女性分別有不同的策略。

針對男性,提供了男性追著敵人的車子跑,拿起自動手槍不斷射擊,充滿動畫遊戲臨場感的畫面。

針對女性,則是充滿遭到戰火波及的婦孺照片跟充滿甜蜜婚姻生活的部落格,分別迎合了母性與少女夢的形象。

這些被誘導而加入極端組織的在地歐洲人,據書中所述多是移民第二代,但也包含了許多人是由基督教改信伊斯蘭教。這些人的共通點有幾項,(1)沒有穩定正職工作、(2)輕微犯罪、(3)來自生活不虞匱乏的中等家庭。

這些被誘導成為恐怖分子的年輕人成為被稱為混和式恐怖主義的新型態恐怖份子,沒有犯罪紀錄導致難以追蹤,持有母國的護照可以在境內自由出入,加上有犯罪潛在可能的年輕人母體過於龐大,讓政府當局難以防範。

本土恐怖主義的社會成因
心靈空虛是年輕人加入伊斯蘭組織的其中一種解釋,而社會也要負一部分的責任。在針對這些年輕人的描寫中,作者指出這些移民第二代多無法真正融入當地的社會,讓極端組織針對這些年輕人的心靈弱點有可趁之機。

法國是一個嚴格政教分離的國家,拒絕人民在公眾場合彰顯自身的特定宗教。而伊斯蘭女性外出著頭巾的習俗,被認為與國家政策牴觸,點燃了社會議題的狼煙。法國的黨派在多元寬容與嚴格政教分離的立場上爭執或搖擺,表態女學生是否能在公立學校上課時著頭巾,並進一步引發成女權議題。

反伊斯蘭者認為這是一種對女權的侵害,認為伊斯蘭教不尊重女權。伊斯蘭女性也有人認為國家不可阻礙她們的信仰自由。兩方立場都認為是在捍衛基本人權,而拒絕女性在公眾場合著頭巾,也包含了西歐對穆斯林展現信仰的方式感到不友善。

移民難以融入西歐社會也出現在教育與就業層面,在統計數據上,無論是主張同化政策的法國,還是多元政策的英國,移民子弟的時薪較低、不容易被高階大學錄取、就業信回復比率低、失業率高。種種的社會條件造就了移民子弟在社會階級上難以提升,成了融入當地社會的阻礙。

查理週刊事件
在法國,諷刺漫畫被視為一個受尊崇的重要產物。作為一個反權威的表達媒介,諷刺漫畫象徵了法國重視的表達自由,也是新聞自由的重要部分與對體制的批判。

查理週刊在2006年刊登了有關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對伊斯蘭進行挑釁。而在201517日,查理週刊的會議室遭到兩個穆斯林槍擊,11人遭到殺害。發生後的第4天,法國全國有370萬的人參加反恐怖主義的遊行,激起了法國國民的國民意識。

有人表達法國不能對恐怖主義屈服。
也有人認為刊登對於伊斯蘭宗教的侮辱內容,本身就是一種宗教歧視。

面對查理週刊先刊登了挑釁伊斯蘭的漫畫,而後部分穆斯林以恐怖主義回應的結果。可以從書中看到作者對於是非判斷的疑惑與思索。

移民成為政治議題
針對包含難民的移民議題,也在北歐、西歐等各國浮上檯面,在法國在地出生的移民二代依然被視為外來者。也有菁英政治家認為移民無法提供充分的勞動力,仰賴社會福利過活是偽善。排伊斯蘭的政黨抬頭,而伊斯蘭本身的參政意願低,也表示了穆斯林族群未充分融入當地社會。從本書完成日期,時至今日,相關議題也還在充分發酵。

結語
針對這本書所描寫的議題,我們不應該置身事外。關於文化與宗教層面的議題,同化也好,包容也罷,是與非的界線總是很模糊。唯一能確定的是,針對現況,無論是穆斯林還是歐洲主流民意都不感到滿意。臺灣也不缺乏相關的議題,臺灣歷史中的省籍衝突、閩客族群械鬥、兩岸議題都提供了相似的情境容我們思索。

在遊行裡狂熱的嘶吼與訴求,群情激憤的時刻裡,我們有時會少了對因果是非的思索。

如果有人問我,學社會科學、政治經濟對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我會認為在關懷與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下,我們的立場與意見表達可以相對謹慎而寬容。

【0816】反正我很閒,念念書的概念 【中國人的性格】

反正我很閒,所以念念書的概念 這本書有點年紀了 簡言之是探討中國人的性格的專書,是當年中研院所出版,前前後後還出了幾個版本,雖然有點年紀,有些資訊可能會隨著時間過去被更改,不過不失這本書的啟發性。乍看之下這本書很接近心理學,但實際上更接近所謂的文化學。 書本形式是類似論文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