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書會#09:【文化】中國人的性格



這本書出版於1890年,是一本最早期的,有關文化與人類研究的專書之一,對於中國人、或說華人都有很透徹的分析。

有一本同名書是中研院兩位院士共同所書寫,兩本書內容不同,本書出版年份比較早,探討的觀點多半也為西方對於東方的理解,探討的方式比較偏向於文化上的比較,在討論不同面向的同時,淺白易懂。中研院所著的另外一本則追溯了很多中華文化的經典,從學術上提供了很多深入的解釋。

兩本書的內容,不管是陳述方式或是閱讀難度都有很大差異,讀者千萬別搞混囉~

文化或民族的性格或許會因為時光的遷移而有所修改與調整,但本質上我想並沒有過大的變動。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也同時重新認識了當今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也對東西方文化有了進一步的思辨。

作者是一個傳教士,在撰寫與描述過程中,對東西方文化都同時進行了讚許與檢討,雖然仍不免帶有些許的西方本位主義,但在閱讀中可以發現他盡可能地保留了多元且公正的觀點,去評價、採證與了解東西方人的文化性格與社會特徵。

同時我們也可以很有趣的發現,在描述過程中,他有暗示並或多或少的預見了在現代,東西方之間彼此的角逐。而現今發生的許多時事,也可以從文化面上找到解釋,去理解事件發生背後的文化因素與可能原因。

擷取幾點我認為特別感同深受或可以與其他當代書籍彼此印證的觀點
  1. 面子
中國人是特別重視面子的民族,諸如我們在爭吵或面對事件時,常常需要「給人臺階下」或是讓人「面子掛得住」,不惜為了面子強辨或是說謊。好面子的特性也特別常在故事或是文章中出現,例如魯迅所著狂人日記中的孔乙己就是其中一個案例。

而調解爭吵的和事佬,也常需要顧及爭吵兩方的「面子」,保全兩方讓兩方都有臺階下,事情往往才能有個了局。俗諺中也常常有給你面子或是厚臉皮等等描述事件或個人特質的用法。
  1. 勤儉
從生活面上,中國人很少浪費,對於生活中的花費簡樸而計較。從飲食中,傳統的中國飲食會將調理的食材物盡其用,針對原料如豬肉的不同部位皆有所利用。

財務面上,根據2015年的資料,現今許多華人國家的儲蓄率也是名列前茅,某程度上的佐證了作者的觀點。

此外,我們也將勤儉,當成一個理想人格的標準推崇。例如說在選舉當中,可以看到不少身邊的人轉貼分享臺北市長柯文哲省錢、每天上班搭公車等等的新聞,可以看出勤儉,是在文化上,我們推崇與肯定的特質。
  1. 勤勞與漠視時間
在士農工商中,古代的科舉故事,如囊螢映雪、牛角掛書等等,都在讚揚與鼓勵人的勤勉,而古代的科舉常常有士人直到80歲仍然參加科舉。而繁忙與勤勞也同樣是我們視為一個理想人格的部分特質,套用在我們的社交生活中,會有身邊的人,在社群媒體上半誇耀的顯示自己的忙碌,展示自己的勤勞。

針對勤勞的特質,作者給予了高度的肯定,但在下一個章節,也就是探討到時間觀的部分,也給予了收斂的評價。

作者認為中國人對於時間的概念是模糊的,針對時辰沒有明確的分界線,而計算時間的標準,例如一盞茶、一炷香等等的計算方式,沒有一個明確的量值。

為了驗證這個觀點,我也對身邊的朋友作了一些實驗,例如問身邊的朋友對於中午的定義,雖然區間大多落在11~13點,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認知,看來時間的定義上,時至今日,還是有些許模糊。

對於時間的模糊,作者認為也造就了在作業上的無效率,模糊衍生了對於時間的浪費,在對時間缺乏精確計算下,原本可以透過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在更少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但滿足於使用無效率的方式。

依照作者的舉例
曾與中國的承包人和工匠合作建房子的那些外國人,有多少希望再度合作呢?這些中國人來得遲,走得早,老是停下來喝茶。他們用布袋從很遠的石灰坑裡一袋一袋地運灰漿;若是用獨輪車,一人可抵仨;但是誰也不這樣乾。如果遇到一點小雨,所有的工作還要停下來。這樣,花費的時間不少,進度卻很慢,往往很難看出這幫人每天到底乾了多少活。我聽說,有個外國人對他的木匠釘板條的緩慢進度很不滿意,於是趁他們吃飯時自己動手乾,結果完成了4個木匠半天的活。

意即勤勞未必帶來了更好的結果,對於物質的勤儉與對時間的浪費彼此收斂的情況下,難以表達結果上孰優孰劣。

  1. 負責
中國人的負責建立在社會團結的秩序上,中國人不僅要為個人負責,還要為同處在一個群體的他人一同負責。舉凡家庭成員與鄰里都含括在內,群體之內的人會彼此影響。例如孟母三遷、或是官員因為屬下或轄區出問題因而被認為包庇遭罪。最嚴重的就是一人犯法,株連九族,即便其餘都是無辜的人。

在官僚階層中,這樣的關係被不斷串連向上,上級為下級的行為負責。這樣的文化鼓勵了造假,當如實匯報會受到懲處的情況下,鼓勵了各級官員逃避責任。

類似的案例層出不窮、耳熟能詳。例如普悠瑪事件交通部長跟臺鐵局長下臺,又或是行政院長因為敗選下臺,後者針對行政院長職權與責任對敗選的關聯性真的只能打個問號。
  1. 猜疑
中國人普遍不信任外人,例如早期的外省人與本省人之爭、鐵窗文化、抓耙子的稱呼、對外姓人的防備等等。

法蘭西斯福山身為社會資本相關議題的研究者也曾提出過類似的說法。針對臺灣經濟構成中,極多數為中小家族企業其中一個解釋是普遍不信任外人。對於外人的防備讓企業體僅能給家族成員繼承,同時也不易引進現代化的管理制度。

猜疑本身也跟社會個體之間彼此缺乏誠信有關,無法否認的是,在某些層面上,確實證實了華人文化當中對於誠實的看重沒有西方文化高。

例如選舉氾濫的空頭支票,選民跟候選人都知道難以兌現,但依然在選舉文化當中層出不窮。
  1. 孝順與服從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很多中國思想中道德的本源,針對個人的道德缺陷,都會追溯跟牽扯到孝心的缺乏。在極度強調家庭關係的同時,也有一些缺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是對於子女列舉了許多關於孝順的義務,但缺乏對於父母義務的陳述。

中華文化的君臣、父子、夫妻,在傳統意義上,都代表了後者對於前者的服從性,甚至可往前追溯到陰陽地位的定義,特別是對女性的態度,在古老的傳統文化裡面被視為次要跟卑賤的,極盡所能的馴化了女性的從屬地位。或許可說是中華文化的陰暗面

另外,歧視婦女的觀念還滲透在文字中。作為客觀的表現形式,它經常引起人們的注意。一位傑出的中國學者,為了回答筆者的問題,仔細研究了一百三十五個以「女」字為偏旁的常用字。結果發現,其中十四個為褒義,如「好」、「嫻」等;其餘三十五個為貶義,八十六個為中性。那些貶義字囊括了漢語中最惡毒無恥的意義,如虛偽、欺詐、墮落、不忠、自私之類。三個“女”字組成的姦字,表達了“與未婚者私通、通姦、誘姦”等等意思。

結語
在同樣一個議題上,我們看到了文化的正面與負面,有讚揚、也指出了缺失。在面對東西方的比較當中,我們不能只用片面的思維去駁斥或崇拜外來思想,而是找出文化間的多元面向作立體的比較。

雖然這本書已經出版超過一個世紀,但我認為時至今日,還有許多我們可以學習與了解的部分。不只了解其他文化,更要回頭了解自己。
僅將這本書推薦給讀者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0816】反正我很閒,念念書的概念 【中國人的性格】

反正我很閒,所以念念書的概念 這本書有點年紀了 簡言之是探討中國人的性格的專書,是當年中研院所出版,前前後後還出了幾個版本,雖然有點年紀,有些資訊可能會隨著時間過去被更改,不過不失這本書的啟發性。乍看之下這本書很接近心理學,但實際上更接近所謂的文化學。 書本形式是類似論文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