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書會#12:【商管】80/20法則:把握商業中的關鍵少數


「80 20法則 柏克萊」的圖片搜尋結果

80/20
所講述的是廣泛存在於我們社會當中的不平衡狀態,當百分之二十的元素可以影響與決定百分之八十的報酬,面對這樣一個違背我們直覺的客觀事實並有效運用,是本書核心探討的議題。

80/20現象的原因
有錢人越來越有錢,部分電影的票房是其他非主流電影的數倍,有關80/20法則的案例不勝枚舉。在書中提出的一種可能解釋是正向與負向的反饋迴路,例如財富可以透過股票、投資、經營公司等等的方式賺取更多財富。電影可以透過先行觀影的人的分享跟口碑,讓更多人注意。

藉由正向與負向的反饋迴路,每個元素分別往被放大或縮小,進而造成了如同80/20比例的結果。而8020僅只是一個參考值,作為一個參考點反映不平衡的狀態,而現實社會則可能還有25/805/95等等數字的可能。


如何進一步運用80/20法則在商業上
(1)
建立市場區隔
作者指出,在商業運用上,針對80/20法則,可以針對產品、顧客、地區逐步建立競爭區隔,但如果區隔之間沒有面臨不同的競爭者或與競爭對手的不同競爭位置,則不需要額外建立。

舉例如果我是一個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製造商,旗下產品有手機、筆電、螢幕、家電等等,針對不同的產品可以先行劃分出四個不同的區隔。進一步針對相同產品的不同客戶群,如社會人士與學生進行劃分,最終再針對不同的銷售地區建立區隔。

4項產品:手機、筆電、螢幕、家電
2種客戶群:社會人士、學生
3
個銷售地區:歐洲、美國、大中華區

以此我們可以建立至多4x2x3=24項的競爭區隔

(2)資源的重新分配
在建立競爭區隔後,可以進一步分析哪些區隔帶來高份額的利潤,找出帶來80%銷售利潤的20%競爭區隔。

接著,可以有兩種思維模式協助提升利潤,分別是挪移更多的資源到高效率的20%區隔上,或是協助提升無效率的80%區隔。除了挪移資源外,也可以利用打散高效率群組的員工,並把這些高效率群組的員工分配到低效率群組中,觀察是否有辦法藉此提升低效率群組的效率。

(3)業務單純化
除了分析區隔外,也可以分析公私部門中帶來高效益的業務,並剔除低效率的業務,專注在滿足帶來高利潤客戶的需求,並把不必要的項目做精簡,降低成本並留住核心客戶群。

網路的放大效應
在現今的時代,經過網路的放大,平臺商、社群軟體、搜尋引擎都在更大的正負回饋影響下,造成寡頭壟斷的狀態。經過網路的放大,不再是80/20的比例,而可能更接近於90/10甚至99/1

網路的效果與使用者成正比,例如社群軟體有越多人使用,就會有愈大的吸引力或社交壓力讓未使用者加入,而搜尋引擎更是google一家獨大。網路讓大者恆大,小型公司除非建立新的市場區隔與新的競爭優勢,否則很難跟大型公司競爭。


結語
這本書的篇幅內容很長,但個人觀點認為,針對書裡內容跟其他商業書籍的對比,必須要對80/20理論作一些限制與但書。

雖然80/20法則是個很有吸引力跟啟發性的定則,但有時我們必須要考慮如學習曲線在內的其他策略問題。例如在80/20分析上,有少數的產品可以帶來高的獲利,但有可能現在的高獲利產品,學習曲線已經走到中後段,也就是未來帶來的成長有限。而現有某些產品乍看之下還無法帶來高的獲利,但貿然剔除,可能將公司的競爭範圍極度侷限在單純的核心業務上,不容易與其他競爭者進行差異化。

此外,還必須考慮部分產品之間高度相關性的問題。參考之前撰寫的<>,在數位化時代,交叉補貼已經不是新聞。舉例大家可以去看萬代等動畫商兼玩具商的財務報表,會發現影視產業的生態當中,最賺錢的大多不是影視本身。例如鋼彈這部動畫,廠商直接把整套動畫放在Youtube上供人免費觀賞,這部動畫本身的獲利大多仰賴模型跟其他周邊產品的販賣,所以高曝光量反而能夠帶來更大的利潤。

我們的童年神奇寶貝也是,這個IP倚賴的是遊戲跟其他周邊的銷售,動畫是為了這些穩定的下游產品服務,乍看之下不賺錢,但上游與下游之間是相依關係,剔除任何一個都有可能造成另一方的利潤下降。所以在應用80/20法則上,我們需要對產品有更多的認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0816】反正我很閒,念念書的概念 【中國人的性格】

反正我很閒,所以念念書的概念 這本書有點年紀了 簡言之是探討中國人的性格的專書,是當年中研院所出版,前前後後還出了幾個版本,雖然有點年紀,有些資訊可能會隨著時間過去被更改,不過不失這本書的啟發性。乍看之下這本書很接近心理學,但實際上更接近所謂的文化學。 書本形式是類似論文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