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書會#3:【科技】巨科技:未來30年的科技與展望


(圖片擷取自網路)
這一本書是由20位科技作者合編而成,整體而言算是對科技抱持著積極樂觀的角度作詮釋跟分享。不過在前半段具有大量的科技名詞跟抽象化的概念,不是很容易閱讀。
敘述上是對科技在各個面向上作全盤解析,而非對單一面向作持續跟深入的探討。

從現代科技的發展,可以找到幾種我們最為關心的面向與質問
  1. 資訊科技:軟硬體與數據
  2. 生物科技:農業與醫療、生化科技
  3. 能源科技:能源能否永續
  4. 學者的最大分歧之一:科技的發展會幫助人類還是危害人類?

資訊:邁向後摩爾定律的時代

由於研發成本的提高,以及將晶片元件尺寸縮小的效益降低,已經越來越難持續發展。
以我所學的電機系來說,元件的縮小可以帶來運算速率的提升、電場加大減少耗電量、降低成本等等的好處。
在摩爾定律持續減退的情況下,必然得找出方法填補這方面的落差
  1. 軟體結構改革:藉由軟體結構的設計減少運算資源與次數的消耗,提升軟體效率減少對硬體資源的依賴。
  2. 專用晶片研發:為不同功能研發不同的專用晶片,用特化的晶片提升特定的任務處理速率。
  3. 由平面晶片走向立體晶片:處理器與記憶體交錯堆疊,藉由這方面的設計改革,可以大幅的提高運作效能,不過廢熱與供電問題嚴重。
  4. 量子電腦:量子電腦研發運作仰賴的量子態對熱非常敏感,需要完全密閉跟液態氮冷卻,環境需要精密調控。
  5. 雲端運算:砸錢建設大型資料中心,將使用者終端例如手機,所需要的大量運算移交給資料中心處理,減少我們平時所使用的電腦及手機等機器對於運算功能的要求。


生物:發展的機遇與倫理

基因科技跟軀體聯網是書中重點著墨的兩個未來發展,前者代表了可以對遺傳性疾病進行基因定位,好處是未來極有可能可以藉由基因改造根除遺傳性疾病與絕症風險,大幅提高存活年齡,甚至可以改變與設定子女的智商、長相、表現,後者則是大腦皮質與外界科技的直接連結,把思維連結上廣大無窮的網路,可以將資訊雙向傳遞,直接獲取廣大資訊或是由大腦操控外界設備。

兩者都會帶來相關的倫理議題,對於未來科技的想像,其實如影集、動畫等等的創作早已經先一步探討。例如對於基因改造的探討,在機動戰士鋼彈 SEED當中即有探討過接受基因改造的新人類與未接受基因改造的舊人類成為新一種民族劃分的界線,描述在社會上出現優生人類後,原人類成為了次等公民,兩者之間的對立與爭鬥。
侏儸紀公園與後作侏儸紀世界也是在探討基因改造的危險性,藉由基因混和改造的生物失控與反撲,只是電影文本想傳達的概念被恐龍特效的話題性給沖淡跟稀釋了。

軀體聯網的科技則有萬物皆可駭、系統權限可能被某特定主體控管的問題也不容小覷。當我們允許身體接受植入性的科技,外來科技也就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將身體的主導權交付給外界,出讓了獨立於外界的根本權利。

牽涉到生物的層面往往是科技最為敏感的倫理問題,例如人是否該被複製即為一例。最終仍回到了人類是否需要這樣的科技?誰又應該持有這樣的科技

能源:如何邁向永續

  1. 潔淨能源:作者指出,在現階段而言,太陽能以及風力發電已經有長足進步,狀態樂觀。’太陽能板占全球發電量1%,但裝置數量正在快速增加,而包含製程、轉換效率、太陽能板成本都有進步。風力發電則包含空中風力發電機、以及結合3D列印技術,加速製造流程跟減少成本。

    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由於供電量容易間斷,需要電網彈性因應、大規模能源儲存容器、分散式儲存設備配合。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過就自己的觀點來說,臺灣在這方面發展上可能容易遇到瓶頸與問題,德國在發展風力發電上具備條件與臺灣不同。臺灣的人口密集且位於地震帶,大規模的陸上風力設備如遇到意外倒塌等危機很容易造成死傷。另外臺灣地處季風帶,一年四季的風力方向與大小都不同,在這方面可能也會困難,不利發展,何況德國的工業技術、精密度、人才都大幅度領先臺灣,很難在數年內克服。

    不過這部分的疑慮經濟部也有提出解釋,一併附上經濟部的回應給讀者們,供讀者參考。

  1. 核融合:目前的核融合技術在商用化上還有很大的瓶頸需要克服,最大的瓶頸是製造核融合反應目前所花費的能量比本身產出的能量高,也就是成本大於效益。

    目前最大規模的相關研究計畫為坐落於法國的ITER,但預算跟進度都不如預期。近年來消息比較大跟樂觀的是中國在安徽的大量投資

  1. 煤炭:在再生能源進一步普及前,仍須仰賴煤炭等非再生能源,在減少污染的科技上,比較有名的是CCS技術,也就是俗稱的潔淨煤,方法是將發電過程排放的廢氣分離出二氧化碳,送至地底封存或是回收使用。但根據書本資料,目前僅有15個大型CCS計畫進行,但有1500座燃煤電廠正處於規劃或興建,顯見不夠普及。
潔淨能源不得不走,特別是中國在這方面需要投入更多努力。由於占比較大,中國的碳排放量成果會顯著影響到全球這方面的成果。而環境改善的成果也會反映在中國本身經濟成長的限制上。

科技來自人性,人性誤解科技

最後一章探討了科技自主性的議題,也就是科技是否作為一個行動的主體,去改變跟革新這個社會。

例如普遍認知的蒸汽機帶來了工業革命,運算科技,包含電腦與智慧型手機塑造了現有社會的生活型態。科技自主的焦點在科技本身的革新,而非人所推動的科技的應用,也就是科技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社會,而非社會鼓勵了科技的發明。特別是人工智慧的出現,科技看似已經脫離了人類有缺陷的邏輯設計,可以自行訓練與發展。
但作者認為,與其擔心科技本身可能的反撲,不如更擔心人類誤解跟誤用了科技。就環境跟發展面而言,人類作為使用者,應該更負責任地去用科技處理問題。把科技當成一個自主行為者,某程度上是在轉嫁人類作為行為者,運用科技解決問題的責任。科技本身並不真正具有意圖,能夠引領改變的是人類。

人工智慧:未明的遺珠

我想有人注意到了,在前面的探討中,沒有提到人工智慧的議題。事實上這本書對人工智慧的應用面向也沒有太多的著墨。大多算是比較籠統的道德探討以及憂慮。
或許間接佐證了對於人工智慧的應用與極限,目前在學界及商界都還沒有太明朗的掌握,也有可能是人工智慧的應用範圍太廣,導致不知從何談起或預測。
人工智慧向來是個敏感議題,背後代表著人與科技之間主導權的爭奪與取代。但我認為就像是前面所提到的,面對科技,我們應該作為一個主導者,很多議題也會隨著時代被適應與調整,我們需要善盡保護自己的責任,不需要過度恐慌。

時代會適應科技

面對科技跟經濟發展,有些人態度悲觀,認為永遠是贏者全拿,例如物聯網、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的參與者多半需要極高的資本才能參與。我認為不然。每個時代的發展都會有自己的途徑,市場會不斷的淘汰舊有的事物並生成新的機會。
市場的本質是動態的,我們不需要去過度誇耀前一代所經歷數十年的房價低、經濟起飛、薪資成長明顯,或過度放大我們這一代面臨的問題,高房價、高學歷滿街跑、生活成本高。執著在每個年代面臨的不同環境無助於解決問題,每個時代都有我們各自要面對的山頭與關口。過段時間應該會再撰寫幾本有關的書,藍海策略與微權力,會進一步闡釋相關的論點,希望能替同時代一同奮鬥的讀者們做點貢獻,提供自己的觀點與解答。
如果讀者有想法或想跟我討論文章跟書本內容,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或私訊我,一起討論跟尋求答案。
博客來網址:巨科技:解碼未來三十年的科技社會大趨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0816】反正我很閒,念念書的概念 【中國人的性格】

反正我很閒,所以念念書的概念 這本書有點年紀了 簡言之是探討中國人的性格的專書,是當年中研院所出版,前前後後還出了幾個版本,雖然有點年紀,有些資訊可能會隨著時間過去被更改,不過不失這本書的啟發性。乍看之下這本書很接近心理學,但實際上更接近所謂的文化學。 書本形式是類似論文集,不同...